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西藏山南市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所带来的红利是群众幸福感不断攀升的一大源泉。
家住泽当的拉姆退休后,一直是山南市体育场和图书馆的常客。她说:“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傍晚到体育场跳广场舞。每到周末,我还会带着孙子去图书馆看看书,跟家里人去看看电影,退休生活过得充实又幸福。”
5年来,山南市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批批文化基础设施建了起来,一系列惠民文化活动热了起来,一个个特色文化品牌亮了起来,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满足。
公共文化连线成网
2020年9月11日,山南博物馆正式开馆,馆藏文物4000余件,文物数量居全区地市级博物馆之最;山南市在全区率先探索和实施市、县(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和“你读书、我买单”精准阅读推广活动;积极开展“山南文化大讲堂”公益讲座、“同心筑梦”盲人阅读推广活动;边境村居新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65个,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乃东、扎囊、贡嘎、曲松、琼结5县(区)文化活动中心设立动漫体验空间;“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基层服务点建设”项目为全市乡镇、村居配置了数字设备,率先在全区实现乡村数字文化全覆盖……
一件件具体的实事,交织成一张覆盖城乡的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网,一个触手可及的“文化圈”已经融入普通群众的生活。
2016年,山南市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查等7个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被评定命名为“三级文化馆”,由此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向群众提供“阵地+流动+数字化”服务,保障了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文化精品硕果累累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5年来,山南市制定出台《山南市文艺创作扶持与奖励办法》《山南市“雅砻文学艺术奖”评选奖励办法》,激发全市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一批批精品文艺创作不断涌现。
抗击疫情主题歌曲《风雨过后是阳光》,影像制品《藏源山南》,实景剧《琼结·达娃卓玛》,扎囊氆氇文化节、加查达布核桃节等特色文艺活动,为更多的人认识山南、了解山南、走进山南开启了一扇窗户。
不仅如此,贡嘎克西木雕入围“大运河文旅季暨第十二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国家级非遗项目琼结县久河卓舞《山南鼓舞》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奖”,这些文化精品让山南文化成果闪耀全国。
山南市还出版发行《山南当代文学丛书》《山南当代优秀藏文书法选集》等书刊,挖掘打造《雅砻春潮》等一批文艺精品,出版《藏源山南》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影像制品。
一个又一个文化硕果凝聚着藏源文化的悠久历史,展示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力量。
保护传承态势良好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南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基础。
山南市充分挖掘非遗项目,各级财政投入资金对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业余藏戏队进行保护扶持,建成民间业余藏戏队、卓舞队、民间歌舞项目传习所。编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山南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拍摄录制《山南传统藏戏集锦》等40项非遗项目短视频宣传片。实施濒危文化遗产项目普查保护工作,建立非遗数字资源库,完成全市古籍普查登记,共登记珍贵古籍3070函,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8函。
山南市与北京服装学院、湖北迈亚毛纺公司合作,开发“雅鲁藏布”非遗系列服饰70套284件,并参加“锦绣中华——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藏医药浴疗法传承人明珠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4名工艺美术从业者荣获“自治区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如今,山南市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化保护传承格局正在形成,文化事业发展态势良好。
文化产业遍地开花
文化产业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意义。
5年来,山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山南市文化五年发展规划(2018年-2020年)》《山南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完成全市文化产业统计,建立了民族手工业企业库,全市民族手工企业(合作社)登记备案174家;投入文化产业扶贫资金630万元,扶持19家民族手工业(合作社),带动107户农牧民增收。
山南市完成了市、县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及命名工作。现有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县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4家。5年来,文化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劲头。
文化产业带动就业增收成效日益突出。2020年,山南市16个非遗工坊安排就业人员557人,带动群众增收257.61万元,全市33家文化企业(合作社)解决贫困户群众就业224人。
如今,在竞相发展的文化大舞台上,雅砻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