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果自由”到“猪肉自由”,大半年以来,中国老百姓(73.000, 0.63, 0.87%)的“菜篮子”可谓几经考验。同时,这背后的产业动荡和考验也一点不亚于老百姓钱包的压力。
中国每年要消费掉7亿多头猪,占全球猪肉消费的60%以上。作为全球猪肉消费第一大国,一旦闹起“猪肉荒”,便不仅是民生大事,而且是产业大事。
很明显,猪肉价格上涨是因为猪圈里的猪所剩不多,导致猪肉供需失衡。而对于生猪减少的原因,有说是因为受来势汹汹的“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有说是和国家近年的环保禁养有关,也有说和货币政策的宽松有关,还有说是是“猪周期”叠加因素的影响,原因固然不止一方,却凑巧扎堆而来。
那么,在此轮“猪肉荒”背景下,产业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又该如何以生猪养殖产业,看清中国养殖业的未来走向?
谁说猪价只是一味上涨?不同地区涨跌互现!
非洲猪瘟到目前为止已经波及全国31个省份,预计全年猪肉减产将超过1000万吨,对于猪肉产能已经引起了30%的波动,是“猪周期”引起波动的30倍。非洲猪瘟是导致猪肉上涨的主要原因,毋庸置疑。
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非洲猪瘟自2018年8月份在我国发现之后,紧接着9月份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特急明电:限制活猪的跨省调运。以至于2019年年初,四川、浙江、福建等省猪价飙升,而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猪价暴跌。猪肉像是实施了户籍制,价格因省份而发生不同。
恒昌坤元资产投资总监庄锦兴告诉《中外管理》:在没有发生非洲猪瘟之前,全国通过统管调配进行调控猪肉价格,猪价除了会随时节波动之外,在地域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2017年东北、华北与华南、江浙肉价只差1元钱)。而今年的猪肉价格开始出现南北悬殊等现象。
比如:东三省、河南、山东等地属粮食产区,饲料供应充足,养猪有优势,属于猪肉生产区,生猪价格一度跌破了6元的成本价。广东、浙江、上海,福建、四川、重庆等地猪肉消耗比较大,属于猪肉销售区,生猪价格一直保持在10元以上。
很显然,“调运禁令”出台后,产区有猪运不出去,当地又消耗不了,一时间出现了价格低谷,与销区猪肉价格大涨形成了冰火差价。即便是在最近的大涨势态下,产销两地区的生猪价格每公斤也有近6元的差价。
“调运禁令”对于产区养猪企业的补栏积极性有一定程度的挫伤。6月份产区生猪存栏环比下降9.4%、同比下降32.2%,这将导致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猪肉价格有了持续上涨的潜力。
上海猪价为何受冲击小?“冷链物流”已赢发展机会
仔细了解“调运禁令”就会发现,活猪禁止调运,但冷鲜肉、冷冻肉并没有在禁令范围内。所以,冷链流通有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庄锦兴谈道:“非洲猪瘟”不是短期问题,当务之急是提高检验检疫要求,降低疾病传播几率。接下来通过冷链运输进行猪肉供应是供需格外紧张的一线城市应对当前非洲猪瘟不得不考虑的替代模式。因为“调运禁令”之下大城市周围的大型屠宰场面临着无猪可屠的情况,而东三省、河南、山东等产区的屠宰场挤得近乎瘫痪。所以此次“非洲猪瘟”给山东、河南、东三省等产区一些肉类加工企业有了发展的机会,势必会倒逼中国的肉类供应物流进行升级换代。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其猪肉供应90%以上是靠外部调运,而它在很早之前就和河南省签署协议,建立了冷链运输系统,保障猪肉的稳定供应,所以猪肉需求旺盛的上海此次在猪瘟事件中在初期受到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后期因产区供应下降,才导致价格上涨。
冷链物流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新鲜食品的需求,还能够使食物在运输途中尽量减少损失和浪费。近几年,见缝插针的生鲜大潮带动了冷链物流的发展时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杨达卿向《中外管理》表示:为保障猪肉稳定供应,需要多管齐下,把生猪运输转向肉品运输,确实有利于降低疫情,稳定市场供应。因此对冷链运输的要求是必要的。
但中国冷链市场发展并不成熟,既有需求侧的问题,也有供给侧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消费市场主体是偏价格敏感型的,这种需求导向造成冷链运输需求叫好不叫座,缺乏买单支撑。但随着中产阶级壮大和消费升级的发展,需求侧问题逐渐不再是问题。而从供给侧看,目前专业冷链服务供给不足,门槛偏高,问题在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加持。随着近两年资本纷纷涌入冷链市场,冷链物流服务市场也在迎来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