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改变,很难恢复如初。比如,正在生猪产业中发生的改变。 受包括非洲猪瘟疫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畜禽养殖环境污染整治等多重因素影响,生猪产业产能急剧下降,存栏量在年中跌至低点。由此带来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不断上涨,并通过供需结构变化,对生猪产业未来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生猪供给难以快速恢复。虽然国家和各省、市扶持生猪规模养殖的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生猪存栏量也在回暖,生猪价格上涨趋势逐步减缓,但生猪整体供给量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如初。究其原因,一是当前能繁母猪数量环比下降,生猪产能下降,苗猪稀缺。而能繁母猪繁育,需要时间。 二是非洲猪瘟疫苗目前虽在加紧研制并将进入临床试验,但尚未上市并大规模商业化使用,这将会让规模化养猪存在巨大疫情风险。这也是不少猪农虽然看到养猪赚钱,却不敢出手养猪、生猪存栏量回升缓慢的原因之一。 三是受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形势影响,苗猪等价格持续走高。目前,7kg苗猪价格已高达1200-1500元/头,同比上涨100%以上。苗猪价格走高,增加了饲养成本,也让养殖场户受制于资金实力,难以增加养殖规模,进而影响整个生猪供给量的增长。其次,生猪订单生产可能会成为新发展方向。以往,除了传统的生猪养殖大省,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也会因为消费需求,发展生猪养殖业。现在,乡村振兴需要整治人居环境,防止畜禽养殖造成环境污染。为此,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不仅停养生猪,甚至将猪舍猪场全部拆除,以求一劳永逸地根治乡村环境污染,改善乡村生活环境。 这些停养或者拆除养殖场户圈舍地区百姓的猪肉消费需求,将会通过订单生产方式,即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预订生猪数量,并给予欠发达地区合理生态补偿的方式予以满足。目前江苏省个别地区已经开始尝试,有望在其他地市进一步推开。如果生猪订单生产逐步铺开,生猪产业布局将会从根本上改写。再次,城乡居民肉品消费习惯或将发生较大改变,生猪产业链或会因此重构。一方面,城乡居民对生鲜肉品的消费可能会逐步过渡到增加对冻鲜肉的消费。 这是因为,从疫情防控角度来说,大量活猪的长途运输,会增加病原传染扩散的机会。因此,要有效控制病原传播,就必须尽可能减少或禁止活猪运输,将长距离调运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生猪主产区的生猪,本地饲养、就地屠宰、产品外销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之一。而这种新趋势也会使非生猪主产区的居民吃到更多的冻鲜肉。而围绕冻鲜肉应运而生的生猪冷链产业,将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不仅如此,近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生鲜肉短缺,为保证猪肉供应,平抑猪肉价格,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国家和各地都投放了大量冻鲜肉。持续投放的冻鲜肉,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在逐步培养城乡居民消费冻鲜肉的习惯。这种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将会对生猪订单生产带来推动和促进。 另一方面,随着猪肉价格不断攀升,其他肉类替代消费比重将会逐步提高。 猪肉价格上涨,会增加消费者负担。出于经济考虑,居民会降低猪肉消费比重,增加对禽肉、牛羊肉等其他肉类的消费。这种肉品消费结构的改变,不仅会让生猪产业从追求量向追求品质转变,比如饲养更多土猪,特别是营养价值更好的黑猪,满足居民对好猪肉的需求;也会让提供禽肉、牛羊肉的养殖场户拥有了更多扩大养殖规模的动力,这将会加速推动禽肉和牛羊肉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 生猪产业的这一轮巨变,让整个产业再难回到过去。因环境整治而拆除的圈舍,不可能重新恢复;人居环境整治,还会继续改变乡村养殖格局……生猪产业必然要在供需失衡中重塑,金融机构或许可以在这其中发挥更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