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江苏省连云港市连成牧业有限公司是首个对外公布复养成功的猪场,这无疑给我国整个生猪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连成牧业究竟是如何进行复养的?其他准备复养的猪场能从中借鉴哪些经验?复养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请看来自本报记者的调查和业内专家的建议。
记者调查:
连成牧业有限公司生猪复养初见成效
“3过程6要素” 政企联手筑起非洲猪瘟“防控线”
事件回顾和进展:
2018年8月19日,农业农村部公布江苏省连云港市连成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场(以下简称连成牧业)发生非瘟疫情。截止当月22日,该场共扑杀存栏生猪4647头。调查表明,连成养殖场非洲猪瘟(以下简称非瘟)疫情是由人员或车辆物资将非洲猪瘟病毒带入导致。
连成牧业爆发非瘟后,政府提供了专项扑杀补助资金,畜牧部门提供了技术支持。连云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响应,迅速展开行动,对猪场和周围3公里的疫区采取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处置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也及时派出专家队伍和地方畜牧部门一起现场指导连城牧业应对非瘟疫情。专家们协助企业对非瘟传入的可能性因素和风险点、生物安全管理及经营管理漏洞进行全面系统的排查与分析,找到该场可能的风险点和生物安全与管理漏洞,并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制定各项隔离、消毒制度和措施。
在连成牧业疫情处置消毒的42天时间里,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站的同志和企业负责人一样,经常忙得白天黑夜连轴转。大家一起研究如何对猪场进行生物安全升级改造,出思路拿方案,包括清理猪场周边的垃圾、杂草、杂物堆,高筑围墙,所有地面硬化;修补猪舍内破损的地面、墙面、地沟、漏缝板,设置防野猪、防猫狗、防鸟等装置;对猪场实施分区管理,采取批次化生产、小单元饲养模式;完善生活区、生产区等功能区,制定人员、物资、车辆进出流程,建立物流运输系统等。
在专家们的指导下,连成牧业如期开展复养风险评估及哨兵猪饲养,从无非瘟疫情猪场引进哨兵猪522头,分别置于不同圈舍,每半月按2%比例抽样,进行非洲猪瘟病原检测,连续2月均为阴性,且无临床症状。在此基础上,公司制定复养计划,逐步分批引进猪只,开始批量养殖。
连成养殖场制定了严格的管理体系,强化了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经过近1年的努力复养成功,于2019年7月2日—4日,分3批出栏生猪517头,平均体重245斤。连云港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场养殖的生猪进行了非猪病毒核酸抽样检测,每批生猪入场后半月进行1次抽检,再过1个月再次抽检,出栏时第3次抽检,每次抽检10头,结果均为阴性。
目前,连成牧业共有存栏生猪4473头,最大日龄210日龄,均重130公斤左右,最小日龄74日龄,均重30公斤左右。近期预计出栏1500头,均重在125公斤左右。
江苏省连云港市畜牧部门相关负责人:
连成牧业复养成功主要是实施了“3过程6要素”管理法,杜绝非洲猪瘟病毒进入场区的可能性,初步实现了以免疫为核心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向以强化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为核心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转变。
江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
非瘟为高度接触性疫病,与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其它烈性动物疫病相比,其传播效率低、速度慢,没有“脚”,不会走,没有“翅膀”,经空气传播效率低,只要狠抓猪场生物安全,必将赢得防控非洲猪瘟攻坚战的胜利。
连成牧业复养成功,充分证明非洲猪瘟可防可控,为下一步全省乃至全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连成牧业董事长魏宝磊:
构建了“建立体系,刻意训练,重复监督”3过程管理体系,按照“严管理、守规范、全消毒、管车辆、灭鼠蝇、重监测”生物防控6要素要求,全力推动养殖过程安全措施全覆盖,成功复养步伐不断加快。
在江苏省省和连云港市市畜牧兽医专家的帮助下,连成牧业围绕非瘟疫情后复养生猪必须解决的两大技术难题,即疫情发生后存留在养殖场的内源性病毒清除和防止场外病毒入侵,精心研究构建了“建立体系,刻意训练,重复监督”3过程管理体系。
在实施养殖场生物安全风险分析、发现安全漏洞与病毒传入风险环节基础上,公司建立的“3过程管理体系”,包括完善各风险环节操作规范,场区与外界环境的切断等。这些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构建起了生物安全防控的全域化新格局。
为了把专家意识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把生物安全制度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标准,公司对不同岗位的员工,有针对性地实施强化训练,使员工了解非洲猪瘟防控知识,理解岗位责任,掌握防控规则;将宣传图片和标识张贴在生产环节的各个关键部位,起到时刻提醒员工的目的。与此同时,公司还对员工安全标准执行情况进行重复监督,在每个生产的关键环节派多人、多次实施岗位安全监督和管控,防止生产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非瘟疫情发生后,连城牧业按照“严管理、守规范、全消毒、管车辆、灭鼠蝇、重监测”生物防控6要素要求,全力推动养殖过程安全措施全覆盖,成功复养步伐不断加快。
公司首先对员工实施严格管理,从细节入手,最大可能堵住病毒进入猪场的途径。生产区人员固定饲养棚舍,严禁串棚,门口配备消毒盆和消毒药洗手;员工更换隔离服进入棚舍内工作,工作结束后,棚舍内衣物及时消毒清洗;休假回场的员工,需洗澡3次以上,更换两个隔离舍,需隔离60小时以上;食堂物资由专人采购,禁止到大型农贸市场,直接到蔬菜基地或者卫生达标的商超采购,进场后进行浸泡或者熏蒸消毒后进入厨房,厨房和餐厅分属不同区域,人员、用具严格分开。
在规范养殖管理过程上,连成牧业在复养前42天,严格按照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规定,每天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并有专人记录台账。复养后,公司将生物安全责任落实到人,专岗专人,流程和制度设立责任人,实行“培训和训练、执行、反复监督”的安全生产体系,确保安全生产标准执行到位。
对猪场内外环境和设施设备进行及时、彻底地消毒是预防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的关键。目前,连城牧业除定期灭鼠、灭蚊蝇、除草,提高环境卫生外,生产区每天至少要消毒2次,生活区道路每天烧碱消毒1次,室内公共场合每天喷雾消毒1次;物资进入场区,需经过两次浸泡消毒或两次熏蒸消毒;料车入场前需经过3次消毒、烘干,才能进入生产区外围道路,场内员工打料,驾驶员不下车,打料结束,料车离场后,专职人员立即对道路进行烧碱消毒。
经历了非洲猪瘟的考验,连成牧业对养殖场疫病监测的认识也更加深刻。疫情处置后消毒的42天期间内,连城牧业定期对场内所有棚舍、墙壁、栏杆、漏缝板、粪道、生产区道路、生活区各个房间及道路、场周围道路、场内外土地、场周围水塘水沟等进行采样送检,连续3次检测均为非瘟病毒核酸阴性。复养后,场内猪只每天体温监测2次,并定期采样进行实验室检测。
专家观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猪传染病研究室主任仇华吉:
猪场复养需要大量细致缜密的准备工作
猪场复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从目前反馈的信息来看,有好多猪场在尝试复养,有些不幸失败了,有些成功了,有的还尚待继续观察。复养成功的案例无疑是令人鼓舞的,但也要认识到不同猪场所处的地区、模式和环境的差异。
一、复养成功分狭义和广义
复养成功分狭义的和广义的。狭义的复养成功是自猪只引进饲养后,在60天(即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最长潜伏期的两倍,一般非洲猪瘟自然感染病例的潜伏期为3-19天,最长可达30天)内未发生新的疫情,经临床症状观察及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均为阴性,说明猪场内部洗消彻底,不存在内源性病毒。如60天后再次发现非洲猪瘟阳性病例,说明猪场饲养管理及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存在漏洞,是外源性病毒进入,与本次复养无关。
广义的复养成功标准应该是在一个饲养周期(比如彻底洗消后引进仔猪饲养至育肥出栏或母猪配种产仔至育肥出栏)内未发生疫情,表明猪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基本上消除或阻断了内源性和外源性病毒,可以认为复养成功。
二、复养有六大雷区和难点和四个难点
养殖户如果考虑复养,要把关键性风险点控制好,同时成功案例的一些共性部分可以借鉴。复养中有六大雷区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大环境差,周边有疫情,病毒污染面广,不适合复养;
二是猪场选址存在重大缺陷,如猪场离交通干道、屠宰场、粪污处理厂、动物交易市场等过近,不利于复养;
三是不愿意投入建设必要的设施设备,比如猪只转运专用车辆(最好有空气过滤系统)、检测中心、出猪台、洗消中心、消毒通道、物资中转站、人员隔离中心,难以阻断非洲猪瘟;
四是决策者及执行者盲目乐观,使得在复养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不细致,导致复养不成功;
五是样品采集和检测不全面、不到位(包括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环境都要全面采样,要建立专业的检测实验室,采用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
六是复养工作不系统、不扎实、抓不住重点,导致复养中的很多环节存在漏洞,如硬件设施不符合非洲猪瘟防控的生物安全要求、配套操作流程不合理(最好进行专家论证)或执行不到位(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等。
猪场复养的难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猪场的决策者及主要执行者对非洲猪瘟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认识;
猪场的决策者及主要执行者缺乏科学、系统的猪场生物安全知识和文化;
相应制度和规范不能有效落地和监管;
缺少对员工的绩效管理和人文关怀。
以上因素会使得猪场复养前的准备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不能有效查缺补漏,任何小的纰漏都会导致复养难以成功。
三、复养过程包括十个关键环节
猪场要进行大量细致缜密的准备工作后才能开始复养。准备工作包括发病原因分析(疫情复盘)、猪场的全面洗消与评估、硬件升级改造(也就是广西扬翔所倡导的“结构化抗非”)、操作流程的优化与标准化、哨兵猪的饲养、人员上岗前培训考核、进猪前的疾病监测等。猪场复养环节概括起来包括如下:
首先、大环境评估(例如场址是否符合PIC千点评分要求,近期周围有无疫情);
其次、复养前的深刻反思与全面复盘(分析发生非洲猪瘟的原因,评估场内外主要风险点);
第三、查缺补漏(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完善);
第四、全面洗消(消毒+清洗+消毒+熏蒸+干燥);
第五、洗消后的评估(全面取样和专业检测);
第六、哨兵猪饲养,连续动态监测;
第七、人员上岗前系统培训考核、完善的应急预案和模拟演练;
第八、待引进猪只的健康检查及病原监测;
第九、猪只转运前的周密准备(制订详细的转运方案)及运猪过程的全程监控;
第十、制定应急预案并演练。
以上每个环节都很关键,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存在漏洞,复养就有可能失败。其中硬件是基础,软件(严格的管理制度、完善的操作流程及猪场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障。
四、四招在各个环节中查找漏洞
如何在各个环节中查找漏洞?四点建议如下:
其一、自查自纠:
设立生物安全专职人员,建立生物安全自查清单,定期核查和完善。
其二、外部审计:
由于本场人员因司空见惯不容易觉察本场的问题,可以邀请外部生物安全专家来本场审核。
其三、激发内生动力:
建立奖励和激励制度,鼓励员工主动查找隐患和漏洞。
其四、借助智能装备:
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在主要风险点和关键操作节点设立监控或智能系统,定期复盘和剖析,发现和改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