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首页 > 食品新闻 > 国际 > >

国外战“非瘟”启示录:最成功的巴西,花了7年才根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4 10:03:54 来源:互联网

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官网统计,截至2019年10月底,国际上共有27个国家发生或已经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新发生疫情13826起,与2018全年相比,通报国家数增加了9个,疫情暴发次数增加近两倍,扑杀病例数增加8倍以上。


进入2019年以来,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疫情覆盖地域分布扩大,疫情从非洲、欧洲扩散至亚洲;在东欧疫情持续加重的同时,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几乎全部沦陷。其中,匈牙利发生疫情1374起,罗马尼亚3125起,越南6083起。越南、韩国、老挝、菲律宾、斯洛伐克等国的疫情大多是首次发生。


日前,布瑞克农业大数据畜牧研究组研究团队发布的非洲猪瘟专题《全球非洲猪瘟疫情和防控策略》称,各国是否向OIE通报并不是强制性的,取决于当局意愿,或存在有国家未报告或未及时报告非洲猪瘟疫情暴发的情况,因此上述数据可能是被大大低估的。报告称,在非洲猪瘟肆虐全球的过程中,固然很多国家的养殖业损失惨重甚至一蹶不振,但也有不少国家扛过了疫情侵袭,恢复了正常生产。


  非洲猪瘟防控的国际经验


法国作为欧盟的养猪大国,曾在1964年、1967年、1977年三次爆发非洲猪瘟,均成功扑灭疫情。在近年来新一轮非洲猪瘟爆发过程中,法国至今尚未有疫情发生。


法国的成功不在于某一种先进的技术或者产品,而在于整个生猪产业和防控体系的成熟,为生猪养殖创造了完善的生物安全环境和有效的疫病防控体系。


法国生猪养殖量约2300万头,居欧盟第三位,但分布非常集中,主要分布在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地区,10%的土地养殖了法国近70%的生猪。作为生猪产业的顶端,种猪环节在法国也是高度集中,全法国育种公司只有4家。


在养殖环节,主要存在两种经营模式:一是由核心企业牵头,布局掌控由育种、扩繁、饲养、饲料、屠宰、食品等全产业链;另一种则由众多农场主作为联合经营主体,以合同的方式进行产业链内各环节的合作。养殖主体多为家庭式专业农场,生产规模多集中在150-1000头母猪,其中近70%为自繁自养模式。由于猪场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人均管理母猪数量超过100头。在加工和消费环节,法国猪肉产品基本以冷鲜肉和冷冻肉的形式存在,在消费层面,加工品消费约占80%,直接食用消费仅占20%。


由此可见,产业高度集约化的布局和自动化生产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生猪与外界的接触,特别有利于各种预防疫病措施的实施。法国猪肉消费以加工品消费为主,长途调运活猪的情况较少发生,避免了高密度的猪群移动,也从根源上减少了病毒侵染的风险。


巴西于1978年4月30日发生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巴西的防控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紧急措施应对阶段(1978-1980年)和非洲猪瘟根除阶段(1980-1987年)。


第一阶段,在首发病例的实验室确诊后的15天,巴西政府即通过总统令启动非洲猪瘟紧急状态,对应非洲猪瘟的防控提出了严格要求,包括禁止感染区和风险区内的猪只调运、感染区内的猪只扑杀以及对污染物品彻底清洗和消毒等,共扑杀约70万头生猪。在此阶段,巴西政府在疫情方面的财政投入达1300万美元。


第二阶段,通过非洲猪瘟紧急措施实现了对疫情的有效防控后,巴西政府于1980年11月25日,进一步提出了非洲猪瘟根除计划。根据国内养殖分布特点,动物及动物产品流动方向,猪肉出口企业密集程度和散播该病的风险程度,又分地域,分区域进行先后根除。


由于该根除计划设计科学且执行坚决,巴西境内爆发的所有疫情都被扑灭。1984年12月5日,巴西重新获得OIE无疫认证。


巴西能够快速防控和非洲猪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政府反映迅速且积极引导。二是充裕的财政投入。非洲猪瘟发生以来政府累计支出超过2300万美元。充足的财政支持使得巴西专业的技术人员得到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有效培训;同时对养殖户被屠宰的生猪给予补偿也使得农场主愿意主动上报疫情。三是充分的疫情宣传和顺畅的信息交流。


非洲猪瘟防控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报告认为,非洲猪瘟防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巴西的防控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也花了7年时间才彻底根除。中国生猪养殖密度是各主产国中最高的,行业集中度却是最低的;生猪和猪肉流动是规模最大且最频繁的,养殖技术和管理又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因此,任何认为疫情能够很快得到控制或根除的观点都是不现实的。即使疫苗研发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取得突破,也不意味着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报告称,中国生猪产业将在非洲猪瘟病毒的威胁下度过下一个10年,所有管理者和经营者都必须以此为基础进行决策。


此外,行业的自组织力量是进行有效防控的根本保证。


法国生猪行业由一体化企业和生产合作社两种形式组成,基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散户,养殖主体相互联系,并与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保持密切合作,便于全国性的防控措施迅速贯彻到位。


相比之下,中国还存在数以百万计的独立养殖散户,至少占据了生猪存栏量的半壁江山,这使得任何有效的政策措施都难以快速顺利贯彻到位。以防控非洲猪瘟为契机,改进中国生猪行业的结构体系,有效发挥地方协会和养殖合作社的组织作用,增强规模企业和签约农户的联系,是当务之急,其意义不仅在于抵御某一种疫病。


第三,疫情信息公开化至关重要。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及时公布疫情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也更便于后续的防治。在巴西主要疫情区圣卡塔琳娜州,75%疫点在发病后10天上报疫情,82%疫点在14天内上报,及时的通报疫情有效防控了非洲猪瘟疾病的进一步扩散。在这方面,中国有深刻教训。


第四,政府的财政支持必不可少。各国政府都在防控过程中投入了巨额资金,用于设施建设、技术培训,以及对养殖户进行补贴等。中国由于养殖规模大,养殖户数量过多,全面实施扶持补贴并不现实,只能针对规模以上的企业进行扶助。但另一方面又将促进产业整合和规模化进程的加速,整体上有利于增强对非洲猪瘟病毒的防控能力和生产恢复。参考俄罗斯的经验,在非洲猪瘟并未得到完全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凭借抓大放小的策略,仍然实现了连续10年猪肉产量增加。

版权所有: 中国食品饮料招商网 Copyright(c) 2016-2019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8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fw@service.com
中国食品饮料招商网打造全国快消食品招商代理信息服务平台,食品进出口招商代理、小食品招商代理经销商、食品饮料招商代理网站,免费服务让食品企业诚招代理商买卖最好的食品。
未经中国食品饮料招商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