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11月15日讯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于13日在武汉举办。在全球化机遇之下,食品行业的创新之道在何方?在“中国食品企业家与科学家对话活动”上,多位食品行业大咖共话这一议题。
“谁能生存下去?有国际视野、有创新、有品牌的企业才会生存下去。”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事业部食品饮料部亚太区总监李永敬提到,在本届进博会中,他在食品馆看到很多初级产品,但是科技含量的高级产品不是特别多。在他看来,未来食品有三个领域值得关注,一是植物源食品,二是老年食品,三是发酵类食品。未来这三个领域将是食品创新要聚焦的重点。
伊利集团副总裁刘春喜认为,进博会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如何把握住这个机遇,让国货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一靠创新,二靠品牌建设。据他介绍,伊利在养殖过程中每一头牛都有一个芯片,记录每天饮水和吃草情况,加工环节自动数据收集与分析,保证生产过程当中质量稳定。之后,在整个销售端通过大数据系统不断洞察消费者需求,把这些数据收集研发针对性产品。在他看来,满足消费者高品质、多元化的需求就是创新的源泉和核心动力。
而对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蓉来说,发酵行业本身就是个新兴发展的行业。细胞培养以及发酵技术正是其强项,抓住合成生物学好的时机就开创未来,这让她觉得,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全球化机遇下,旺旺一直在从“一带一路”倡议中汲取动力。旺旺食品生产研发群总处长曹永梅介绍,在“一带一路”整个沿线的周边国家,旺旺在监管原料品质的同时创新技术,也对市场精耕细作。而从品牌建设的角度来说,由于80后的消费能力已经远远低于90后,所以怎么跟新时代的消费者链接、沟通对零售端做B2C的食品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旺仔作为大IP,在产品创新上借力民族元素,传播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和一些美德教育,引领了消费时尚。
“我个人认为,全球化还是一个需求的问题。需求有两种,一种是迎合需求去做优化,另一种就是去创造需求。”金光集团中国食品企业事务副总裁黄品潔说,相信未来全球化的成功,来源于合作。例如金光集团在食品部分跟杜邦合作出过很多产品,兼顾了美味与营养健康,这就是企业与食品科技联手的一种成功。另外,过去金光集团近年来不断通过科技提升来做出改变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全球食品工业应用棕榈油能够得到更好的品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任发政表示,全球化与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势能。对食品界来说,就是原料、科技创造、科技生产和文化输出这四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国际上的经验和创新元素,获得自己的势能。同时,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没有通用经验,必须按照自己需求分析痛点,找到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