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开学季的到来,许多家长开始着手为孩子准备专用的“儿童产品”,如书包、喝水杯、练习本以及娱乐用品等,甚至,连食品都要买专门的“儿童食品”。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商家把商品“儿童化”,做成适合儿童使用的小体积版以便于携带,做出卡通包装等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等,尤以“儿童食品”为甚。那么所谓的“儿童食品”背后又有怎样的玄机呢?
“伪概念”被炒红
记者发现,在各类商超中,冠以“儿童食品”名号的商品有相当多的种类,如儿童水饺、儿童面条、儿童饮品、儿童饼干等,这些产品的包装几乎都做成了卡通风格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并多数标注“儿童专用”等字样,价格却比普通商品贵出不少。而家长们也愿意为此来埋单,各类“儿童食品”的销售都十分火暴,甚至还有部分家长沉迷其中,对商家所宣传的“富含营养价值”等宣传语深信不疑。据今年4月份《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3名受访儿童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8%的受访家长更倾向于给孩子购买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
实际上,“儿童食品”多是由商家炒作出来的伪概念,目前,在国家任何的法律法规、产品标准、行业规范中,都没有“儿童标准”这一概念和定义。此外,市面上的所谓“儿童食品”的配料表与普通食品并无较大差异,和其宣传主打的口号“营养价值高”“富含孩子成长必须的元素”等严重不符。不仅如此,其价格还贵出许多。但就是这样,一个通过仔细分辨配料表就可以轻松识别的伪概念产品,却可以在市场中大行其道,深受家长们的青睐,又是因为什么呢?
中研普华研究员张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儿童食品’伪概念之所以能够炒起来,主要是由于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近年来,家庭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观念也有所改变,大多数家庭更加注重子女的培养。而国内对于‘儿童食品’的标准界定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商家通过炒概念来吸引眼球。”记者注意到,确实如张星所说,深信“儿童食品”的多是中年家长群体,商家正是抓住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重视,趁机打造了本不存在的概念,来误导家长们“上当”。
“目前的‘儿童食品’大多数都是通过调味来满足儿童的味觉需求,在营养方面和普通的产品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真正健康的‘儿童食品’需要根据儿童的吸收能力和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类元素,来开发具有特色功能的食品,而市场的绝大多数产品都做不到这一点。”张星补充道。
也并非所有的消费者都能被这种伪概念所欺骗。一位消费者就向记者表示,在他看来,有这样几个方面导致了儿童食品的不正常火暴:一是商家利用了家长们追求安全、质量以及认为“专一的就是好的”这种莫名其妙的心理,在食品安全越来越能引发人们担忧和关注的背景下,出现一种“儿童专用”的食品像是一把保护伞一样能笼络人心;二是利润空间比较大,这种“儿童食品”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噱头,不可能存在很高的成本,所以在逐利的推动下肯定会有厂商对此跃跃欲试,加剧了炒作;三是目前对所谓“儿童食品”没有定义,也没有监管,虽然这个概念能炒作起来,但是它是否正确合规,一开始也没人理会和关注,因此造成了乱象的出现。
实际上,“儿童食品”不仅仅是概念真伪的问题,其更重要的是安全性也难以保证。作为打着“富含营养元素”噱头的儿童食品,在家长眼里本应该是安全有保障的食品,但是有些儿童食品商家却为了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会加入诸如色素来改善外观,或用添加剂来改善口感等,而这些配料的加入并无国家标准要求。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的制定是基于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为参考目标而设定的,并没有针对儿童制定添加剂限量标准。若儿童食用含有过多添加剂的食品,可能产生急、慢性毒性等,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
后续监管亟待跟进
“儿童食品”概念被跟风炒起,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也要多方面去寻求破解之道。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目前国家并没有为“儿童食品”制定标准,生产端基本上都是以企业标准作为产品的生产标准,消费端只有保护儿童的意识但没有专业的甄别知识,只靠消费者来辨别是有困难的。这也给了企业很大的自由空间,通过把普通食品包装成“儿童食品”以实现其产品差异化、追求高毛利,形成了如今的社会乱象。
可见,目前的“儿童食品”市场处于生产和消费端的双面空白区域,一方面需要监管职能部门加速标准的出台,加强监管,另一方面从消费层面看,消费者在消费时也应提高警惕,对于一些噱头不可偏听偏信,要善用网络资源,提高分辨能力。在朱丹蓬看来,国家应该加快儿童食品的单项国标的制定与落地,提升产业端的进入门槛并多渠道宣导,让消费者既有儿童健康食品意识,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倒逼产业端的进步。
张星认为,相关部门需加快“儿童食品”标准的制定和出台,完善检测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建立“儿童食品”安全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市场监管,避免市场处于无序的状态。
有专家指出,儿童食品的相关标准应该针对儿童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不可一概而论,同时职能部门也应该加强产品标签的管理,应对“儿童”相关字样出现在食品包装上做更严格的规范,同时在《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加入关键词限制,遏制有误导倾向的儿童食品标签随意使用。从根本上来说,“儿童食品”是生产厂家制造的,厂家这一关要有保证,首先要有良心,这就要从原料选取、生产工艺、添加剂的使用、标签包装等角度做好自我监管。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对于儿童食品方面存在的乱象,在监管方面,不仅要强化监测和处罚机制,做得好的也可以适当给予奖励,通过这两点打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让那些真正有志于此的企业活下来,优胜劣汰;从生产端来说,企业也要重视起来,从产品的生产到销售,涉及的各个环节都要遵守行业规范;从消费端说,社会要深化人们对于所谓“儿童食品”的认知,让群众自己能够辨别是非,自己去买那些真正有营养价值的儿童食品。(刘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