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美食博览将于8月15日至19日在湾仔会展中心举行,预计届时人流量将达数十万人次。为满足现场所需,不少商户会预备大量食材。但当展会结束时,由于运输不便,不少商户会选择将食物弃置。
如何减少剩余食物(剩食)浪费?主办方表示,近年来他们与惜食堂和齐惜福两大食物回收机构合作,在展会里回收剩食,并让有需要的人受惠,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回收数量很可观
“我们会预备大量塑料箱、器皿和冰垫等用于收集和保存食物。”惜食堂高级经理王敏仪表示,为了在此次美食博览中增加回收量,他们会主动出击,派工作人员和义工走访各摊位,呼吁参展商把卖剩的但仍可安全食用的食物捐出。
香港贸发局指出,自从6年前与食物回收机构合作以来,回收行动得到越来越多商户响应。单是惜食堂便在2018年展会期间回收了近2200磅(1磅约等于0.45千克)的水和食品,齐惜福则回收了近550磅的厨余及剩食。2019年的美食博览以“绿色展览齐出力,减废回收要积极”为口号,希望将废物量降至新低。
除了回收本届美食博览上的食物,成立于2011年的惜食堂每天向香港饮食界回收仍可安全食用的剩食,迄今为止已回收逾4800吨。按照香港环境保护署的统计,香港每天倒掉近3600吨厨余,占所有固体废物的四成,重量相等于270辆双层巴士。因此,越来越多的民间团体关注这一议题,并参与食物回收行列。
例如香港职工会联盟教育基金发起的“食德好”食物回收计划,就是以“减废、低碳、互助”为模式,致力改善香港剩食的浪费问题。该计划的回收成员在周一至周五期间会前往大埔、元朗和荃湾区的菜市场,向菜贩回收未售出的蔬果,向工厂、超市及零售商回收即将过期或外形有瑕疵的饼干、面包等食品。
分门别类再利用
剩食回收后,如何才能得到有效利用呢?
齐惜福项目经理何柏桁指出,上届美食展后,他们会将食材进行检查和分拣。其中可食用的安全食材被运送至社区厨房,由厨师烹调成热食饭盒,免费派发给需要人士。另外部分则被送往社区冰箱及共享平台,供街坊取用。检查后无法食用的食物,如腐烂的蔬果,便和厨余一道被送去制成有机堆肥,由志工分发给农民及学校。本次活动期间,该机构更在会场内设置一大一小的厨余机,把从参展商收集所得厨余转化为有机堆肥,现场派发给市民。
与齐惜福类似,惜食堂也将回收所得的食物分门别类,经食物安检程序后于中央厨房制作成热饭餐和食物包,再免费派发给社会上需要食物援助的人。目前惜食堂每天可生产8000份热餐和1000份食物包,该机构成立以来更是派出620万份爱心餐和200万份食物包,累计约有3万人受惠。如今,惜食堂致力于开设第三间食物制造厂房,目标是每天额外再增加制作1万份餐食及热汤。
这样的行为不仅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减废低碳,同时也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一种慈善之举。
互帮互助显关爱
当剩食回收机构每一天收集、分拣完食物,并将食材制作成可口的餐食时,当地的低收入者便陆续来到派发现场,领取餐盒。针对行动不便的长者,志工们还会送餐上门,方便他们食用。
虽然这些食物都是“剩食”,但不失营养美味,且符合安全标准。不过,由于食物数量有限,这些机构在派发时会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比如食德好的回收食物,必须由具备会员身份的人领取,而会员则都是弱势族群,包括低收入户、身障人士、高龄长者等。派发时,志工们会将食物分装在印有“减废,低碳,互助和食德好”等字样和号码的环保袋里,以方便带回。会员们现场随机抽号领取,每一户限额两名,菜量则视前一天的回收量而定。
如今,这些剩食回收机构除了向弱势群体提供餐食之外,还举办更多的公益活动。像食德好在食物回收之余也推动各种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以及积极安排各种学习活动,邀请小区居民关注剩食和环境问题,培养民众珍惜食物和资源的意识。惜食堂则建立教育中心,教育小朋友从小就明白不要浪费,建立长者中心,让长者们可以互相关怀。惜食堂主席梁锦松表示,惜食堂将继续扩展规模,让更多需要食物援助的人士在得到果腹以外,也通过活动得到心灵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