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首页 > 食品新闻 > 国内 > >

开创新时代食品安全公众科普新格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09 09:24:49 来源:互联网
  

6月20日,“社会共治与资源共享”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研讨会在北京科学中心举办。此次研讨会得到了国务院食安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副司长梁钢、风险预警和标准处处长郝明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邵薇,日本横浜合味道纪念馆馆长、原日本方便食品工业协会食育推进委员会委员长筒井之隆,食品行业资深研发人员云无心,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凯,浙江工商大学副研究员柯李晶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所长李东主持。来自食品科技界、产业界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新闻媒体参会。与会者围绕此次研讨会的主题——“社会共治与资源共享”展开了深入探讨,对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开展食品安全公众科普出谋划策。


创新工作形式 下沉工作重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副司长梁钢在活动致辞中表示,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和资源共享等方面,也开展了一些探索。


“社会共治与资源共享”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研讨会现场


与会者在科普研讨会现场聆听报告


“食品安全进万家——进餐饮、进校园”活动启动


消费者在现场体验科普活动

一是主动公布监督抽检信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每周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对不合格食品信息进行专业解读和说明,并给公众以风险提示,每月每季度每半年每年度都会对监督抽检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予以公布。省市县级市场监管部门也定期对外公布抽检信息,2018年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53期抽检信息,地方监管部门主动发布了2400期抽检信息。通过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在满足消费者知情权的同时,也让公众的意愿倒逼生产经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学/协会作用。食品行业组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定期召集食品行业学/协会通报食品安全信息,会商食品安全形势,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特别是会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权威专家,针对食品安全热点和风险点,编写并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消费提示与风险解析。今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食品安全消费提示和食品安全风险解析的汇编也在主会场和总局官网同步推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扩展风险预警交流新渠道。在巩固与传统媒体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借助新媒体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在中国政府网等权威媒体平台设置专栏,利用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种载体,传播食品安全信息,开发了“食安查”风险预警交流信息服务平台、头条号、公众号,扩大食品安全信息的受众面,提高可及性。目前,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推出的这款食品抽检结果查询软件“食安查”,已完成与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客户端总局网站的对接,累计访问量已超过2000万人次。

四是全力促进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会定时或不定时地向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通报,监督、抽检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进口食品和粮食加工品等信息,如此一来易于形成监管合力。同时,也会深度挖掘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数据,编写食品安全抽检信息专报,向食品部门和地方监管部门通报,加大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力度。

梁钢表示,还应该看到,我国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和资源共享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食品安全信息的触及层次还不够深,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力量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动;二是食品安全信息资源标准不够统一,数据资源的共享和融合还存在难度。但可喜的是,包括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内的多家单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展了诸多的探索和实践,推动了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和资源共享。而今天的研讨会就是以“社会共治与资源共享”为主题,相信在主办方的组织下,围绕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科普资源共享机制,提升科普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专家学者一定会为公众呈上丰盛的精神大餐。通过食品安全预警与风险交流,使监管部门、生产经营企业、行业学/协会、专家学者和消费者之间,增强理解和信任,缩小各方信息认知差异,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梁钢说,下一步,希望社会各界以此次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为新的起点,不断创新工作形式,下沉工作重心,加强工作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信息传播方式,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积极构建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食育与科普四大关键点

——有人、有势、有声、有为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刘昊宇代表学会作了以“凝聚行业力量,推动食育科普”为题的报告,他和与会者分享了为什么要做食育以及如何真正推动食育与科普的发展?

中国的食品市场处于“两头大、中间小”的S型,从长期关注底部的价格竞争,到适应中产崛起及年轻一代多元化需求的价值竞争,“安全与健康”既是必须关注的主题,更是产业价值的增长点。在历经40年改革开放后,中国食品工业已经进入了安全与健康并行的时期。“风险交流是短板,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加剧了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渴望。”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食育与科普的四个关键点。即“有人”——首先是专业的人,以科普的语言表达专业的话;“有势”——将和平时期的科普和危机结合起来;“有声”——要有话语权,就要形成科技界的同盟军,媒体要传递科学正能量;“有为”——要将食育、科普工作落到实处,让消费者受益。

据了解,多年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科普工作方面,形成了五种主要展现形式,三大工作板块。自2013年11月起,学会承接原食药总局食品安全风险解析项目。由最初的每周针对食品安全突发热点的解读,逐渐发展成为以风险预警为特征的潜在风险解读和消费提示。以院士、学科带头人为主体形成的“学术界共识”,确保了每一期解析观点的专业严谨和基本上的“无可辩驳”。此外,学会通过承接政府项目,促进科学知识的正确传播——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审定、《中国大百科全书》食品学科编纂工作、“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三个项目。同时,学会也建立了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素材库。

食品行业如何

做科普才有效?

食品行业的科普,究竟应该怎么做呢?食品行业资深研发人员云无心以10多年的科普经验,以自身的独特视角为我们提出了行业做科普的方向。在他看来,企业不要把目光局限在自己身上,做科普的目的是促进行业的发展。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做科普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即在企业还没有发生危机的时候就应该与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展示良好的企业形象。如此一来,一旦出了问题,在与公众进行沟通时容易沟通。云无心提醒,在做科普时,企业在与科普人士、科普媒体、科普平台合作时,应尊重专业性。

云无心总结说,食品行业要怎么去做科普才有效?第一,言必有据。”这个依据哪儿来?”一是国家标准;二是权威机构指南;三是高等级学术论文。第二,在解读自身相关研究时一定要克制。如果把一个科研成果进行了夸张解读时候,行业专家人士则会把你作为一个辟谣靶子,科普效果或适得其反。

日本横浜合味道纪念馆馆长、原日本方便食品工业协会食育推进委员会委员长筒井之隆就日本食育经验进行了分享。筒井之隆谈到,日本食育工作的推进,离不开卫生、农业、教育等多个政府部门的支持。2005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世界上首个食育基本法。食育基本法制定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国民掌握正确的食品饮食习惯,以促进国民身心健康。在行业方面,企业以开设博物馆的形式向人们传播科普。例如,日清开设了合味道纪念馆。在这个展示馆中,有很多创新空间。很多少年儿童手持探险笔记本,寻找方便面的秘密。还有专门人员用连环画剧的形式介绍方便面。此外,在展馆中,合味道工厂里孩子们还可以手工制作拉面。

“食物像一把钥匙,是通向自然,通向内心的一把钥匙。”杭州食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敏则在“感官食育实践分享——机遇与挑战”的报告中,为与会者带来了国内“食育”科普实践的分享。吴敏认为,通过训练,提升感官敏锐度,拥有选择食物的自主权,从吃得健康到吃得愉悦。吴敏介绍,正向的价值引领,必将为食研科普工作带来新的创新的可能性。在她看来,体验互动和单一灌输是不一样的,能力建设和知识的单向传达也是不一样。她希望,选择更加有利于受众接受的方式,一是有趣,二是有效。

此次活动中,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安全进万家——进餐饮、进校园”活动同期发布。此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凯先生,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柯李晶,中国经济网食品频道主编王城,三元体验营销部总监朱宇迅,益海嘉里金龙鱼体验馆主任杨锐,欣和公关部经理由悦,养乐多学术及公关室科长李旸分别结合各自企业开展科普工作的经验,畅谈了企业开展科普工作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版权所有: 中国食品饮料招商网 Copyright(c) 2016-2019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8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fw@service.com
中国食品饮料招商网打造全国快消食品招商代理信息服务平台,食品进出口招商代理、小食品招商代理经销商、食品饮料招商代理网站,免费服务让食品企业诚招代理商买卖最好的食品。
未经中国食品饮料招商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